以下是這個對話模擬的實驗紀錄,我們也在班上(健康課)演示過一遍,
第2-3段是我好奇追問一些心裡的想法:
Chuo:我是國小班導師,有位12歲孩子來問我,要如何和她原來的好友絕交。我心裡想的是,她所認知的絕交是什麼?不就是隔一陣子又莫名其妙的和好了嗎?說實話我自己對處理這種情感表達是外行,顯然我們在衝動的成長階段,少有老師會在這個領域引導,所以我想請你分析歸納一下,有那些途徑可以提供給她思辨,來面對、攤開這種與人相處關係的困惑?
Chuo:繼續上一個話題,可以進一步分析以下幾個延伸出來的思考:
1這班有超過半數的孩子表達感受的反應很慢,其中半數甚至表達困難,所以只能一直等,或是變成只是在承受我逼問的壓力。
2孩子能選擇在學校提出對話的機會,不過我不確定對這種權力的觀念,在不同的家庭間,其中的差異與其造成何種效應,我的疑慮與1的現象息息相關。
3解決爭執有很大一部分,仰賴面對衝突的知能,這部分在教師培育的歷程中有所欠缺,常見的都被化約成情緒概括。
4是個人認為極佳的建議,尤其是孩子對於長遠關係中的時間觀值得研究。
5從你歸納的結論,再次反省身為導師必須有耐心,以及傾聽的必要性何在。
Chuo:關於以上建議3,教育理論家很難在教學現場面對例行的課程實踐,尤其是多樣類型學童的組成,關鍵在沒有與此小團體動力場域的聯結基礎。情緒管理相關的課程在現今某些情況下,對傾向數理知能類型的孩子甚至因道德觀的牽絆引發反感,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留言